行测常识判断历史知识点——科举制度
- 微信群
在行测考试中,常识判断的题型里经常会考查到人文方面的常识考点,此类考点考查范围广泛,大致包括中外的历史、古今的制度、中外的文学以及艺术体育常识等方方面面,需要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和储备,今天中公教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人文中的一个知识点——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查时考点一般为产生的时间,不同等级考试的名称,选拔出的人员叫法等等。
首先要明确第一个知识点,就是科举制度诞生的时间问题。大家比较熟悉的科举制度往往是唐朝时期的,但是其实早在隋朝,科举制就已经诞生了。自魏晋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取官员,很长的一段时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这导致很多人身怀实学却因出身不高而无法得到任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隋文帝开始了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之后隋炀帝在此基础上正式设置了进士科。
第二个知识点是科举制度中的等级,细分的科举考试等级很多,但是比较常见的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这四个考点。要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首先要通过院试,院试考中者被称之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更进一级由地州、府主持进行的考试叫做乡试,也叫作乡贡,又因在八月举行所以也称之为“秋闱”,乡试考中者即为举人,其中第一名叫做“解元”;较乡试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做会试,至此科举已到中央级别,需聚集各地举人到京城进行,此级考试由礼部举办,故亦称“礼围”,会试中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中选中者再去参加的考试叫做殿试,该级考试由武则天始创于唐朝,也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的一级,由天子亲自主持,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此处需特别注意,大家比较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并不是“三甲”,而是这三者都位列一甲,为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此知识点中名词较多,比较容易混淆,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重复识记,加深印象。
【试题练习】(判断)
在科举制度中,会试因为常常在秋天举办,所以被称之为“秋闱”。
【中公解析】错误。该题目中的会试是在春天举办,被称之为“春闱”,“秋闱”是指乡试,故该题错误。
常见问题
-
微信公众号:杭州中公教育
(ID:hz_offcn)
扫码回复1 下载《近3年浙江省考历年试题》
扫码回复2 下载《近10年浙江省考面试试题》
扫码回复3 下载《近3年浙江省考岗位进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