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教师

首页 > 教师 > 考试题库 >

2021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及答案(05.11)

浙江中公教育 2021-05-11 11:41:13 浙江中公教育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杭州教师考试备考交流群
杭州教师招聘群
杭州教师招聘群
杭州教师资格群
杭州教师资格群

【精选试题】

简答题:解释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视频解析】

【每日一练】

1.晓明兴趣广泛,并多次在绘画赛和音乐赛中获奖,但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班主任李老师多次找晓明谈话并劝说道:“兴趣广泛和有特长确实需要继续保持,可是只有学好文化课,你才能在美术或音乐道路上走得更远,获得更大的成就。”关于班主任李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得是( )。

A.不合理,违背了学生的兴趣

B.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的特长发展

C.合理,李老师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D.合理,学生必须在每个领域都平均发展

2.作为一名基层学校校长,王老师在治校理念上坚持“语数外一节不增,音体美等一节不减,挤占、挪用音体美等课时属教学事故”的管理主张;倡导“立德树人、践行核心素养,音体美学科教师不能缺席”的平等教师观。这体现了素质教育( )。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下列关于美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审题健美发展

B.美育是全面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C.美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

D.美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的观点。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论

D.综合论

5.由家长代表成立的组织,是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这指的是( )。

A.家长代表制

B.家长委员会

C.家长组织

D.学校联合组织

6.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荀子

7.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8.“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是( )。

A.遗传的重要性

B.环境的重要性

C.改变的重要性

D.学习的重要性

9.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赛尔

D.皮亚杰

10.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案例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素质教育的教育观。题干中班主任李老师针对晓明的情况,提出既要发展特长更要打好文化课基础,体现了班主任既尊重了学生的特长发展,也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发展,也就是全面发展。这种做法是合理的,故本题应选C。选项A,题干中老师注重学生广泛兴趣和特长的培养。说法与题干相违背,故排除。选项B,题干中老师的做法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说法与题干相违背,故排除。选项D,每个学生应当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但不代表在每个领域的平均发展。说法错误,故排除。ABD三项均表述错误,故本题选择C项。

2.【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素质教育的教育观。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包括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新课改的教学观。其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选项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选项B,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全面发展。选项C,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要求学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选项D,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个性的教育,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个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题干中,王老师在治校理念上,坚持“语数外一节不增、音体美等一节不减,挤占、挪用音体美等课时属教学事故”的管理主张;倡导“立德树人、践行核心素养,音体美学科教师不能缺席”的平等价值教师观,说明王老师在治校上,重视课程的均衡配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3.【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美育和德育的相关概念。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全面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美育的功能包括:(1)美育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2)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3)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具有提高形体美的健康性和艺术性的价值;(4)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技能的形成,具有技术美学的价值。广义的德育指所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德育的意义包括:(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因此,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D项表述错误,为正确选项。A、B、C三项,均属于美育的功能,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发论。内发论的基本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题干中“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体现的是内发论的观点。A项正确。B项,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中没有综合论这种说法,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5.【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是指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双向互动、相互信任,以协调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彼此协作配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般而言,家校联系的常用方式主要包括: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家长委员会,顾名思义就是由家长代表成立的组织,作为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关注学生的教育。家长委员会是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6.【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因。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主要概括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内发论强调内在对人产生的影响,强调内在的力量、内在的需要,如遗传、主观能动性等。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高尔登。B项正确。A、C两项,孔子和韩非子均不属于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荀子强调性恶论,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和内发论是完全相反的。外铄论强调的是依靠外在力量,像环境、学校教育等,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7.【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义务教育的历史发展。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因此,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C项正确。A项,在学制类型里,主要考查双轨制的代表国家——英国等西欧国家,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在学制类型里,主要考查单轨制的代表国家——美国,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第一所师范院校出现在17世纪的法国,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8.【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体现的是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B项正确。A项,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龙生龙,凤生凤”体现的就是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C项,改变不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排除。D项,学习不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9.【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人的发展是自身生理成熟的结果。成熟机制决定人的发展。C项正确。A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儿童的行为是先天的遗传结构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0.【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的方法。教育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的教育现象进行感知、记录、分析,从而获得事实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结合题意,A项正确。B项,案例法是研究者如实、准确记录某一时间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并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实验法是指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而题干强调自然状态下,该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调查法指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微信公众号:中公杭州教师招聘网

(ID:hzjs-offcn)

回复10 下载《杭统考教师事业编30套历年试题》

回复11 下载《教师资格笔试备考1000题》

中公杭州教师招聘网微信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2021浙江公职类考试公告查询
2021浙江公务员考试新资讯
2021浙江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浙江地区银行招聘信息汇总
浙江教师招聘_资格证考试信息
中公题库APP
最近浙江国企招聘信息
最近浙江辅警考试信息
扫码咨询客服
扫码咨询

教师<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